漯河市近日印发《漯河市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实施方案》

   


近日,经市委同意,市委改革办、团市委依据团中央和团省委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印发《漯河市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开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共青团的基层建设和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全团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改革举措落到基层,把力量和资源充实到基层,使基层真正强起来。按照党中央部署,团中央先后开展两轮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今年8月,团中央总结近三年的实践,经习近平总书记同意,印发了《关于推进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的指导意见》。

通知强调,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由团省委统筹、省市党委改革办指导支持,在县区(功能区)党(工)委领导下实施,市、县两级团(工)委具体抓落实。请各县区(功能区)党(工)委改革办、团(工)委扎实推进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将其纳入党(工)委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加强纪检监察、组织、编制、巡察、教育、财政、民政、团委等部门协同配合,不断优化改革环境,为改革工作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确保党中央明确的规定动作落实到位,2023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 

市委改革办、团市委将定期对各县区、功能区改革成效进行督导评估,适时就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推进情况开展专题核查调研,及时推广改革好做法、好经验,对推动不力的视情况进行约谈提醒、通报批评、追责问责,以党的青年工作改革发展的出彩成效体现对党的忠诚,引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奋勇争先担使命、更加出彩当先锋、为全面推进现代化漯河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及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推动我市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向纵深发展,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根据团中央《关于推进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和“全团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改革举措落到基层,把力量和资源充实到基层,使基层真正强起来”的重大要求,瞄准“往下”“网上”战略方向,聚焦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目标方向,以健全联系青年、服务大局的组织体系为着力点,以破除“机关化”作风和“行政化”依赖为主要任务,着力推动共青团在县域强化政治功能、形成社会功能,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以奋勇争先的拼搏姿态为全面推进现代化漯河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目标任务

坚持以干部来源多元化、组织方式多样化、引领动员网络化、工作内容项目化、生存资源社会化、运行机制扁平化为主攻方向,力争2023年年底前通过改革实现“五个更加”。

党的领导机制更加健全。党组织每年至少召开1次会议专门研究共青团工作,至少对团组织书记开展1次业务考核评价。党建带团(队)建、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团教协作、经费保障等形成具体机制并有效落实。

团的骨干队伍更加多元。县级团委编制内工作力量配备率达到90%以上,配备质量明显提高。挂职、兼职、聘用等各类编制外工作力量比改革前增加1倍。

团员先进性更加彰显。入团标准严格细致,推优、积分、评议入团制度普遍落实,新发展团员质量明显提升,团青比在学校领域保持合理水平。

团组织覆盖更加广泛。县域内规模以上企业建团率达到90%以上,“两新”组织中建立团组织或团主导的青年社团增幅30%以上。基本实现乡镇(街道)青年之家实体阵地全覆盖。建立并巩固县级团委直属的青年社会组织3个以上,县域内新建或联系不少于5个团主导的青年社团。

团组织功能更加凸显。在服务党的中心任务和青少年方面,形成不少于2项能持续开展、在当地有社会影响力且被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工作项目。新发展28岁以下青年党员中经过团组织规范推优入党程序的比例80%以上。

改革举措

(一)改革团的工作力量选用机制

拓宽团的工作骨干来源渠道。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探索建立符合群团组织特点的干部管理方式,坚持五湖四海、德才兼备,打通社会化选人路径,注重广泛发现、培养和选拔各界优秀青年,从“两新”组织中选拔优秀青年兼任团干部,通过考录、选调、聘用、挂兼职等方式,不拘一格从严选拔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专业技能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进入团的工作骨干队伍。

配齐配强专职团干部。按编制职数配齐配强县级团委专职团干部,解决长期空编空岗、编制职数挪作他用问题。力争县级团委机关编制内干部配备率、在岗率达到90%以上,并保持基本稳定,县域内各级团组织书记空缺的需在3个月内配齐。乡镇(街道)、中职中学团委书记、副书记,应按照同级党委(党组)职能部门正、副职条件配备,鼓励在大局一线工作中建功立业,并享受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县级团委每季度向同级党委和上级团委报告县域团干部队伍建设和配备情况,上级团组织依规加强协管。加强团干部教育培训,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不少于20个学时、不少于30人的集中培训,不断提升团干部素质。

强化县级团委挂兼职干部的选配。着力提高县级团委班子和其他岗位挂职、兼职团干部选配质量,由党委组织部门在县域范围内选拔挂职、兼职副书记各2名。挂职团干部在团委参与日常工作,明确具体工作职责,工作期限2-3年;兼职团干部平时在原单位工作,在重要事项决策和推动重大工作中发挥优势和作用,应任满一届。中学中职建立青年教师和学生兼职团干部制度,分别选任1名以上青年教师和学生兼任团委副书记。

加强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落实《关于做好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实施意见》,将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多元化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投入机制;重点在青少年思想引导、身心健康、婚恋交友、就业创业、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合法权益维护和社会保障、违法犯罪预防等领域,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不断扩大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完善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制。

充实县域基层团组织工作力量。广泛发现、培养和选拔各界优秀青年,通过选派团建指导员、选拔乡村(社区)青年委员、开发志愿者服务项目、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大学生兼职、聘任青年社团骨干等方式,帮助团组织实现社会化选聘、项目化用人。深化共青团“青年之家”等团属阵地建设,探索“共青团+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模式,为团属阵地常态化开展工作提供人员支撑。将村(社区)团干部纳入县区“青马工程”培养计划,实现农村领域党的青年工作骨干常态化培养。在已建立党组织且符合建团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中,聘请党建指导员担任团建指导员,实现党团一体化建设。

探索建立青少年工作专业化平台。充实县级团委专业化工作力量,围绕青年创业就业、志愿服务、新媒体宣传等领域探索建立青年创业园区、青年创业就业指导中心、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普基地、新媒体运营中心等青年工作专业化平台,每个县区要建立2个以上青年专业化平台,做到团的标识明显,常态化高效运转,为持续深化新形势下党的青年工作提供平台支撑。

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区分县级团委和基层组织,分岗分类对团干部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提出要求,联合组织部门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奖惩办法,探索岗位激励、薪酬激励、发展激励等多种激励机制,增强工作实绩约束。对于不对应行政级别选配的县级团委班子成员和挂职、兼职团干部及聘用工作力量等,工作期满考核后,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择优向党组织推荐使用,履职不力的及时退出。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按照市委“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先进,争当全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排头兵”的要求,建立与干部考核制度衔接、县级团委书记任期绩效和履职评价机制,团市委将年度工作评价结果按照“好、较好、一般、差”4个等次向县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通报反馈。严格落实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党政、团内、青年、社会“四位一体”团干部述职考核制度,每年年底对团干部进行述职评议,明确“好、较好、一般、差”4个等次。评价结果作为评先树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综合评价等次为“一般”和“差”的,相关团组织和团组织负责人1年内不得参与团内评奖评优。对履职不力、工作不实、作风漂浮的,采取约谈、提醒、通报或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方式进行追责,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

(二)改革组织设置和动员机制

加强县级团的代表大会、委员会建设。严格执行共青团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推动县级团委及其直属团组织按期换届,并根据履职需要严格遴选代表、委员,注重吸纳团员人数多、社会影响力大、稳定性较强和新兴领域基层团组织负责人进入县级团的委员会,在两次代表大会期间要根据需要及时规范补缺委员、候补委员和常务委员。

深化县域团代表联络站建设。持续深化县域团代表联络站建设,落实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团员青年机制,围绕思想引领、联系服务、整合资源等内容开展工作,着力构建“委员—代表—团员青年”的扁平化联系沟通路径,并建立线上联络群,激发代表委员履职活力,推动“两联”工作机制落实。每个县区至少建立1个团代表联络站,代表、委员要100%进站,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团代表联络青年工作,每年至少要形成1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每年至少召开1次团代表联络站工作会议,每名团代表至少联系20名团员青年,每年至少参加4次团代表联络站活动,活动开展情况要及时上传至团代表联络站工作平台。

持续扩大组织有效覆盖。加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学校、乡镇(街道)、村(社区)等传统领域团的组织覆盖,提升建设质量。通过党建牵动、区域联动、行业推动、园区带动、社团驱动、网络互动等多种路径,加强对“两新”组织、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直播达人、网络作家、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和从事投行基金证券、职业电竞、新媒体创作、新型农业、社会公益等新业态新就业青年群体和自由职业青年群体的组织覆盖,注重发现并培育具有复合技能和多重职业背景的“斜杠青年”群体,实现县域内规模以上企业建团率达到90%以上,“两新”组织中建立团组织或团主导的青年社团较改革前增幅30%以上。

丰富拓展基层组织形态。普遍建设枢纽型青年之家,发挥整合资源、引领动员的组织功能,实现乡镇(街道)实体阵地全覆盖。大力建设活动型青年社团,依托地缘、业缘、趣缘、益缘、学缘等机理,提高组织覆盖灵活性、有效性,建设不少于3个活动型青年社团。建立不少于1个互动式网络社群,提升组织动员效能。建立并巩固3个以上县级团委直属的青年社会组织(其中包含1个青年创新创业社会组织),注重培育覆盖新兴领域青年、党外青年知识分子等群体的团属社团,建立健全县区青联组织。

完善网络化动员机制。借助互联网手段,依托微信、钉钉、QQ、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平台,通过有意识的组织搭建和整合设计,运用社群裂变的方式,广泛建设互动式网络社群,每年至少在网络社群内开展2次以上的主题交流互动活动;组织化、塔群式建立基层团组织、青年社团的网上形态,基层团组织在网络社群中设立管理员,实现并运用在网络社群内发布“群公告”“@所有人”和设定待完成群任务的功能,缩短信息传递链条,形成牵动支部、直面青年、通达社会的信息传递和响应机制,实现工作信号、工作信息“一键直达”“一呼百应”,提升组织动员效能。

推进资源配置方式社会化。充分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用好共青团内生资源,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学习借鉴共享经济、平台企业的运行模式,主动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联系,为基层团组织在创业就业、交友联谊、社会参与、志愿服务、济困助学、人才培养、实践育人等领域发挥作用,设计一批工作项目,链接一批社会资源,创建一批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少年效果好、具有稳定政治功能和社会影响力的共青团工作品牌,不断提高共青团在基层社会的生存能力。

建立项目化工作运行机制。采取扁平化、项目化方式,推进各级团的领导机关把力量和资源充实到基层,开展团市委机关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活动,团市委机关干部每月要到联系县区开展不低于2天的调研走访工作,指导县区深入开展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各团县(区)委要参照团市委机关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安排,制定团县(区)委机关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方案,进一步密切团干部与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联系。围绕地方党委中心任务和青少年需求,推动基层团组织在志愿服务、济困助学、就业创业、人才培养、实践育人、青年联谊、文体活动等领域,打造不少于2个常态开展、长期坚持、具有稳定政治功能和社会影响力的项目品牌,切实帮助青年解决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等“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服务党政工作大局和青少年。

(三)改革团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机制

严格入团标准和程序。坚持政治标准,落实积分、评议入团制度和少先队推优机制,提高团员发展质量。优化规模结构,严格落实团青比例调控要求,科学测算、分类单列年度发展团员计划。重视中职(技工)、民办、农村学校和社会领域发展团员工作,加大从持证技能青年群体中发展团员力度,注重从新兴领域青年群体中发展团员。严格团员发展程序和工作纪律,从严从实做好违规发展团员核查处置工作。规范团员档案管理,依托“智慧团建”系统建立完善团员数据库和团员电子档案。及时做好流动团员组织关系转接和联系服务,毕业学生团员组织关系“学社衔接率”达到95%以上。

创新团员政治教育机制。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头脑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基本制度,着力增强团支部政治教育功能,推动理论学习常态化,提升组织生活质量。团支部每年开展专题理论学习不少于4次,覆盖团支部和团员不低于95%。规范入队、入团和18岁成人礼等仪式教育,每年集中开展仪式教育不少于4次。用好漯河红色和历史文化资源,策划设计青春(红领巾)寻访、模拟提案、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等多样化、沉浸式、互动性的实践项目,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为一体,引导青少年在体验现实、接触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感悟党的科学理论。

改进实践育人机制。完善学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机制,创新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学生团员服务社会的方式载体,全面实施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用好河南共青团大学生“向基层报到”系统平台,持续推进“返家乡”社会实践等工作项目,组织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疫情防控、“六防六促”等重点工作。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围绕创新发展、科教兴市、重点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绿色低碳、优势再造、文旅文创、人才强市等市委重大战略部署,深化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岗位能手等“青”字号品牌项目的育人功能,推动各行各业团员青年为高质量发展和基层治理贡献智慧力量。主动服务全市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围绕“三零”创建、平安创建,深化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等平安创建活动,持续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护教育、法治宣传教育,助力营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改进团的激励和团员先进性评价机制。加强全团带队,全面构建少先队员阶梯式成长激励制度,综合实施运用入队激励、奖章激励、荣誉激励、岗位激励、实践激励、推优激励,递进开展分批入队、分段教育、分级激励、推优入团。规范落实新时代共青团激励机制指导大纲,综合实施入团激励、评议激励、荣誉激励、机会激励、发展激励,每年开展团员先进性评价。

规范推动推优入党工作。把推优入党作为基层团组织履行政治功能的重要抓手,落实“两个一般、两个主要”要求,按照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实施办法,规范和加强推优入党工作机制,将共青团员荣誉激励和先进性评价结果作为“推优”的重要依据,实现新发展28岁以下青年党员中经过团组织规范推优入党程序的比例达到80%以上。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推优入党工作调研,并将调研情况向同级党组织和团市委报告。

(四)推动地方和基层完善党的领导机制

推动增强基层党建带团建实效。推动地方和基层党组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的指示要求,定期听取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汇报,经常研究重大问题,支持团组织创造性开展工作。把团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领导班子党建工作总体规划和年度考核内容,团建工作占比不低于5%。把团建工作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纳入党委巡察监督。

强化县域团教协作机制。积极推动县级团委(负责人)进入同级党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教育督导机构,推动县级团委和同级教育部门“双向交叉任职”,团县区委书记兼任县区教育局副局长或党组成员,县区教育局相关人员兼任团县区委副书记。支持团组织深度融入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团县区委专职团干部和乡镇(街道)团委书记至少担任1所中小学校校外辅导员,每年开展活动不少于2次,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中充分发挥作用。落实中央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将党建带团(队)建纳入教育评价。推动县级教育团工委规范设置、良好运行。

强化对基层团组织的经费支持和保障。积极采取制度性措施,推动将团建工作经费纳入党建经费整体计划,保障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经费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4

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在县区(功能区)党(工)委领导下实施,由市委、县区(功能区)党(工)委改革办指导支持,市、县两级团委具体抓落实,2023年底基本完成。市县两级要成立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纪检监察、组织、编制、巡察、教育、财政、民政、团委等部门指导支持,制定具体保障措施,重点推动干部制度改革和纳入改革督察、党建考核、巡察、购买服务等改革措施落地。 

严格督导问效。树立结果导向,坚持用结果说话、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市委改革办、团市委要定期对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成效进行督导评估,适时就各项改革举措落实情况开展专项调研,调研情况纳入各县区、功能区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考核内容。对改革重视不够、推进缓慢的团组织及其主要负责同志,要及时提醒约谈、督促整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改革严重滞后的应严肃追责问责。落实全面从严治团要求,县区团委要将改革推进情况作为向上级团组织请示报告和主要负责同志年度述职考核的重要内容。

强化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共青团新媒体矩阵优势,分层级、分阶段、分专题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和宣传产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每月向团市委报送1篇以上改革工作信息,营造关心、支持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边改革边总结边推广,团市委每季度召开不少于1次的改革工作交流促进会议,大力宣传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总结宣传县域共青团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服务青年服务大局的积极成效,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引领,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推动各项改革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