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追寻成功之路吗?习近平总书记用9个字传授了“成功宝典”

   

编者按

近期出版的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青年工作》,是党的领袖关于青年工作最全面、最系统的论著,是全国广大团员青年和青年工作者在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收到的珍贵礼物。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学习,我们开设此系列,按照时间顺序对所收录的60篇重要文稿逐期刊登阐释辅读文章,和广大青年朋友一起,共读共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年篇”,共话共悟党的领袖念兹在兹、深厚绵长的“青年情”。


总书记传授的“成功宝典”

“少年心事当拏云”——青春年少,意气风发,追求成功,渴望成就,相信每一个青年心中都有自己的“成功梦”。


但是,成功之路在何方?“内卷”的“成功学”让身心不堪重负,“精致”的“利己者”让初心无处安放……在快节奏、多选择、高强度的现代社会中,无数青年为之困惑——或许你也是其中之一。


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9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一群年轻人的回信,答案正在其中。


2013年5月2日,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为青年们传授了“成功宝典”,回答了“成功之问”。


短短几行字,是深思笃行厚望的结晶,无比珍贵,极具价值。


这份“宝典”贯穿习近平总书记个人的人生历程。早在上世纪70年代的梁家河知青岁月,据一同下乡的“小伙伴”讲,青年习近平非常崇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小我”与天下紧密相融。数十年后,2019年3月,已是大国领袖的习近平在接受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提问时,铿锵有力地回答:“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这份“宝典”凝结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一贯寄望。2007年五四前夕,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上海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勉励大家要“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追求同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时,鼓励青年同学们“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这份“宝典”铸就了无数真正成功而充实的人生。“两弹元勋”钱学森在回顾自己一生时感慨:“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伟大国家。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了“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一辈子躬耕田野,用一粒粒种子造福中国、改变世界。在他的心中,“只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掌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传授的这份“成功宝典”,关键在于理解“得其大者”为什么能够“兼其小”?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认识。


第一,得其大者终能行得远。鲁迅先生曾说:“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纵观人的一生,不是线性的发展,而是累进的积累——谁的韧劲儿更大,谁的成功概率就更大。很多人碌碌无为,不见得是“干得不好”,更可能是“坚持不了”。但是,要想走得长久、坚持得住,不能指望“小确幸”、“自循环”所提供的微弱动力,只能依靠来自“大格局”、“大担当”的不竭动力。


第二,得其大者才有大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自己的梦和祖国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将奋斗的平台放在祖国伟大事业上,才能成就你们的理想。”今天很多青年都热衷谈“风口”、找“风口”。其实,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而言,国家的需要就是最大的“风口”。大家看,今天人才辈出、成就斐然的航天科技领域、大型建设领域等,其实在上个世纪90年代都是“冷板凳”——“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等调侃言犹在耳。但有那么一批人,坚持国家需要高于一切,甘守寂寞,坚守“国之大者”,终于随着国家发展迎来了行业的“黄金时期”,也成就了个人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第三,得其大者方得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拥有高尚的、充实的人生。”成功人生,不在外在的风光,而在内在的状态——因充实而无悔,因奉献而自豪,方是成功境界。“时代楷模”彭士禄曾经说:“我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被网友们称为最值得羡慕的“凡尔赛”。这种至深的自豪、至真的满足、至淡的平和,只能来自于至大的事业——党和人民的事业。


涵养笃定的韧劲,找准广阔的平台,筑牢自我的认同——是任何时期的青年走向成功的重要要素,全都蕴含在习近平总书记这封凝练深刻的回信中。


“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在北大传唱多年的《燕园情》,用“未名水”“黄河月”表达了青年胸怀天下、重民族大义的价值导向,与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交相辉映——祝愿每一位新时代中国青年,都能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咐中领悟“成功宝典”,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回信背后的故事


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下成立考古学研究室,这是中国第一个考古研究机构。1952年,教育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协议在北京大学开设考古学专业,这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的专业教育机构。


2012年6月19日,在北大考古专业走过一甲子风雨历程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北大观看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科学90年、考古专业60年成果展”,了解学院党建创新项目情况,看望了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学生,并同他们亲切交谈,仔细询问了他们的学习情况,勉励他们学好专业,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祖国建设多作贡献。


2013年春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的全体同学聚在一起,回忆习近平同志去年和他们语重心长的谈话,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关于中国梦的论述,心潮澎湃,感慨良多。在团支书和班长的倡议下,同学们纷纷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因为中国梦,我们感受到了一份同心奋进的深沉力量;因为中国梦,我们看到了充满希望的广阔未来;因为中国梦,我们更加懂得了当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个人梦北大梦,让我们的梦有根;中国梦民族梦,让我们的梦有魂。”“我们挖掘的是历史,也是属于民族、属于自己的意义。”4月28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汇成一封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汇报了他们近一年来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以及参与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和野外考古实习的所思所想。


短短几天后,2013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115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肯定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和追求,勉励他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迅速在北大校园里传播开来,外国语学院2009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杨亚晨说:“总书记的回信对于正迎来校庆和五四青年节的北大学生来说,是一份特别的惊喜和感动,是最为珍贵的节日礼物。”“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珍惜韶华,奋发有为,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生王思渝、孙雪静在得知总书记回信后,都非常激动。


时光如梭,温暖依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生何月馨如今已经是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回想起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时的场景时仍旧满怀激动:“时隔9年回想起来还是记忆犹新,总书记的回信体现出了他对考古文博事业的重视,我们带着这份难忘的毕业礼物奔向祖国的五湖四海。”她现在主要负责藏品保管工作,“考古能动手去挖掘新的材料,这对我有非常大的吸引力”。除了完成日常的文物管理和研究工作,她还在从事汉唐考古领域的研究,并想要一直继续下去。


“我们考古人首先要敞开大门,主动去展示自我”。北大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生徐斐宏毕业后,立志于讲好博大精深的历史故事。2021年1月,由徐斐宏担任负责人的三星堆3号祭祀坑的发掘工作正式启动。举世瞩目的青铜大面具正是在3号祭祀坑发掘出土。目前,徐斐宏正带领团队继续研究祭祀坑出土文物,形成报告文章与编撰图录,深入解析三星堆蕴藏的历史密码。


收信人之一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王思渝说,他们给总书记报告的田野考古,是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周公庙考古实习基地展开的。那时候条件还比较艰苦,洗澡都要跑到县城。但与村民一起蹲在“探方”里唠唠嗑、聊聊天,听村民说说当地的考古与历史掌故,到现在回想起来都很有趣。这份偶然让王思渝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从本科到博士再到工作,他没有离开过这里,身份的转变让他的身上有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总书记的回信提到了国家的梦、民族的梦,这是考古学一直在探讨的核心话题,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一套历史脉络与独特基因,我们的工作就是将自己融入进去,持之以恒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的文脉根基。”王思渝说。